第655章 功德回向明细表(2/20)
事皆不可执相,功德之施,原是缘分所至,并非计较可得。但有一记,贫僧心安。”李北玄:“……”
该死的,又输了。
为什么他玩抽象输给了一个和尚?
李北玄有些不甘。
但看着玄奘那副“我只是做个记录,不搞平均分配,大家别误会”的平和模样,忽然又觉得有点好笑。
“咳……行,你看着办,写完了给我抄送一份,我看看这功德账是怎么记的。”
“善哉。”
玄奘低头一礼,温声应下。
几日之后,陵园外的墙边,还真多出了一张白纸红章的功德簿。
上书:《安西纪亡录——功德回向明细表》
发起人:释玄奘(安西纪功超度法会主持)
核准人:李北玄(安西都护)、高蔚生(安西知府)
诸功德项,共计七千八百四十六条,回向如下:
……
附注:功德不可量化,唯心存敬意者可得其福,若执其数而妄争,是为贪念,不得加持。
署名:释玄奘、李北玄、高蔚生。
李北玄:“……”
够了。
我说够了。
李北玄一脸被雷劈过的表情。
看完,更是一脸虚弱的走了。
而另一边,玄奘似乎因为李北玄随口一提的功德簿,心里有了些许触动。
虽然到底触动了什么,李北玄也不知道,李北玄也不敢问。
但玄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,每日都会往陵园的方向跑。
一来就是一天。
只是这回,不再是诵经度亡。
而是又作了一本册子。
题做《安西亡士遗闻录》。
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百姓、军士,是有姓名登记在册的。
但登记的也只是姓名、年龄、籍贯,顶天了再加一个出身,别的就没了。
于是玄奘便一一走访了军府、坊里、义庄与市井之人。
从各处口中,搜集起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。
有的名字,在市井已无人记得。
于是便只写一句:“籍无所考,行迹无闻,然其身既葬于此,当同铭一名,示其不忘。”
有的军士,留下的是同袍的一句酒后感慨:“贼他娘的爱吃辣,胡辣羊杂汤泡饼,一顿能吃俩。”
有的则是市坊老妇人哽咽着讲:“那小子啊,是我孙子常常跟他捡柴,他人好,总让着我家那瓜娃子,打仗也去了,再没回来……”
玄奘便默默记下。
他不问官职,不录军功,不论富贵,只记生平所闻,性情所显,世人所忆。
他写得极慢。
因他从不自编,也不妄加评论,甚至连形容词都少得可怜。
最多就是某人“常喜独行”、“曾助邻舍”、“好饮,醉必歌”……
一个又一个名字下,留下一点点人间的温度,一点点安西的影子。
有人说,那不过是碎言片语,难成章法。
可当整本翻阅下来,竟也隐隐构成一部安西小史。
是那些活过、战过、死过的人留下的痕迹。
是一个在战火中燃尽却不被遗忘的地方,所留下的血脉。
喜欢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请大家收藏: